蘆筍枯梢病的防治
蘆筍枯梢病

蘆筍枯梢病

蘆筍枯梢病



【癥狀】在擬葉、分枝及莖稈上形成小斑點。潮濕條件下,病斑表面長出黑色霉狀物。在嫩莖上形成的病斑顔色較淺。病擬葉提前早落,嫩梢枯死,潮濕時枯死嫩梢呈黑褐色腐爛癥狀。
【病因】由半知菌亞門蔥葉枯匐柄霉Stemphylium vesicarium侵染引起。分生孢子梗暗色,單生或叢生,短小,偶有分枝,梗頂端膨大,頂生分生孢子。分生孢子卵形至長方圓形,大小為13-56微米×7-29微米。分生孢子均由多個細胞組成。在顯微鏡下觀察分生孢子有橫、豎隔膜3-4個。分隔處稍縊縮,中部隔膜的縊縮更明顯。孢子橄欖褐色,表面有小瘤突。病菌有性世代為Pleospora herbarum。病菌除為害蘆筍外,還可為害洋蔥、大蔥、紫苜蓿及番茄等。
發病規律 病原菌的蘆筍病殘體上越冬。也可在洋蔥、大蔥等寄主作物上越冬。開春氣溫回升后,產生分生孢子,通過風雨傳播,侵入蘆筍的嫩莖或莖稈、分枝及擬葉出現癥狀,并產生大量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。潮濕多雨及田間通風透光不良有利病害發生。各種不同的傷口有利于病菌的侵入。蘆筍田內或鄰近洋蔥、大蔥等作物有利病害的發生。
【防治方法】主要采取化學藥劑防治。早在1985年瑞士報道使用代森鋅、代森錳鋅、百菌清及撲海因等防治效果良好。國內報道,使用多菌靈或甲基托布津有防治效果好。防治主要是搞好冬春季清園工作,注意田間通風透光,在蘆筍大田內或附近不要種植洋蔥及大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