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商扶貧 大棚蔬菜撐起貧困戶的一片天
蔬菜網 時間:2018/5/4 來源:中國新聞網 閱讀數:588 網友評論:3
安徽靈璧縣地利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于2015年11月,專業從事黃瓜、西紅柿、豆角等反季有機蔬菜種植。從2015年開始,公司法人任阿滿逐步擴大生產規模,引進先進的生產管理模式,探索走出了一條專業化、規模化的蔬菜產業發展之路。
種植大棚蔬菜帶動的生態種養循環,不僅讓靈璧縣大廟鄉計生戶任阿滿每年盈利500多萬元,還解決了周邊200多名村民就業,帶動了全鄉123戶貧困戶產業脫貧。走進大廟鄉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基地,大棚內蔬菜長勢喜人!任阿滿說:“這每畝大棚年收入都在10萬元以上。”
加大基礎設施建設 確保規模效益
2016年,33歲的任阿滿回鄉創業,建起了占地260畝的大棚蔬菜生產基地。在政府扶持下,他堅定了種植大棚蔬菜致富幫困的信心。公司確立了“規模化栽培、科學化管理、社會化生產、市場化運營”的發展思路,通過采取“公司+基地+農戶”的運作方式,流轉土地280余畝,2016年投資400余萬元建設了第六代冬暖式日光溫室大棚12座,當年實現銷售收入1785萬元。2017年投資360余萬元建設第三代越冬大型拱棚6座,2017年冬至2018年度蔬菜產量預計可達300萬斤,年產值超過2000萬元。
“市場主體+基地+貧困戶”產業扶貧模式 帶動農民增收
看到生態循環種植的潛力后,大廟鄉20多戶貧困戶每戶50000元的扶貧貼息貸款資金入股基地,每年分紅不低于入股資金的10%。2016年貧困戶入股分紅7萬多元,全鄉受益農戶達189戶,優先安排解決了38戶貧困戶就業,每月工資不少于2500元,且每天提供免費午飯。
馬莊村貧困戶王蘭華丈夫中風后,不能下地干活,一家幾口的衣食住行僅靠幾畝小麥和玉米支撐,日子十分艱難,在村委會協調下,王蘭華來到基地上班。當拿到*個月2500元工資時,王蘭華嚇了一跳:“錢多、活輕松、離家近,從沒想到這樣的好工作會落到自己頭上。”工作兩年多,王蘭華不僅讓一家人吃飽穿暖,還用積蓄和借來的幾萬元錢,建起了新房子。
學技術+拿工資 享優惠政策
為提高黃瓜、西紅柿、豆角等蔬菜產品質量,實現產品升級,打響品牌,公司充分借助大廟鄉政府與壽光市三元朱村建立對接幫扶的機制,進行學習考察,引進優質品種,聘請蔬菜種植專家為常年技術顧問,引入標準化生產概念,嚴格按照國家綠色食品生產要求,實施無公害蔬菜生產程序,從基地選址、品種選擇、栽培技術、配方施肥、農藥食用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。2017年,“地利”蔬菜順利通過綠色食品認證,成功打入省內外市場,并與大型超市、酒店簽訂訂單,定點配送,拓寬了銷售渠道。
針對貧困戶缺乏技術的現狀,任阿滿提出:通過“臨時工+免費培訓+技術考試+合格轉正”的方式,讓貧困戶邊干邊學,在有錢可拿的同時還能學到技術。為切實解決貧困戶生活之憂,2017年6月,地利生態公司推出了專門面向貧困戶的“優惠政策”:凡貧困戶員工子女考取中專以上學校的,企業分別給予500元或1000元的獎勵金;企業為生大病住院貧困戶員工提供醫療再次報銷幫扶,個人承擔部分企業給予報銷30%等幫扶政策。
打造綠色品牌 結合電商渠道 拓寬銷售市場
2017年10月,公司與靈璧縣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開展合作,服務中心為公司定制網絡營銷方案,通過開通1688網店、淘寶店鋪、淘實惠等電商平臺,將現有農產品通過電商平臺進行銷售。開展“直播+農業+電商”新模式,以“走進菜園子”系列專題進行直播,引導網友了解生態農產品并產生購買。
談到下一步規劃,任阿滿說到兩個大方向:一是擴大種植基地規模,與靈璧縣電子商務服務中心進行深入合作,結合電商渠道,將加工后的果蔬銷往全國各地。二是農業觀光地的建立籌劃,將土地資源的價值發揮到*,提高種植基地的觀賞性,增加農民收入。任阿滿表示基地產業*根本的就是帶動周邊群眾就業脫貧,幫助有困難的群眾參與種植,走上致富路。
相關新聞
- 畢節威寧:蔬菜產業托起群眾增收致富夢
- 梅州市梅縣區白渡鎮發展有機蔬菜種植帶動村民...
- 云南武定農民種植高原蔬菜拔掉窮根子(圖)
- 青海民和露地蔬菜喜獲豐收(圖)
- 甘肅:蔬菜種植鋪就農戶脫貧致富路
- 陜西涇陽蔬菜產業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主渠道
新聞關鍵字: 蔬菜
-
- 好
-
- 不好
蔬菜網版權與免責聲明: ①本網注明“稿件來源:蔬菜網(Vegnet.com.cn)”的所有文字、數據、圖片和音視頻稿件,版權均屬“蔬菜網”(Vegnet.com.cn)所有,任何企業、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。凡經本網協議授權,在使用時必須注明“稿件來源:蔬菜網(Vegnet.com.cn)”,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②本網未注明“稿件來源:蔬菜網(Vegnet.com.cn)”的文/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,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。如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,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“稿件來源“,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。如擅自篡改為“稿件來源:蔬菜網(Vegnet.com.cn)”,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,請及時與我們聯系。
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,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,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“蔬菜網”(Vegnet.com.cn)聯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