貴州永和鎮長嶺村:高筍產業助民增收
蔬菜網 時間:2018/9/6 來源:甕安縣人民政府網 閱讀數:436
正值高筍豐收的季節,永和鎮長嶺村的筍農們每天都是一腳泥一腳水地穿梭于水田中,忙著采摘成熟的高筍。
過去,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的喀斯特山區地貌限制了長嶺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。為此,長嶺村也是典型的“空殼村”。作為省級一類貧困村,長嶺村是一個傳統的農業村落,這里的村民長年以種植水稻為主,沒有發展其他經濟作物。
去年9月,甕安縣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下沉駐點工作隊來到長嶺村,立足長嶺村特有的氣候條件和自然資源稟賦優勢,按照念好“山字經”,種好“搖錢樹”,打好“特色牌”,舞活“產業鏈”的要求,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,緊盯增加貧困群眾收入這一核心,大力發展高筍產業。
“長嶺村的東西兩面是兩排大山,日照時間短,烤煙和油菜這類經濟作物產量非常低,所以我們就考慮在田里面做文章,但是我們的水稻一年只有一季,而且畝產量比較低,收益也比較低,想來想去我們*終決定把高筍作為我們村的主導產業來發展。”永和鎮長嶺村駐村*書記桂慶軍向筆者介紹到。
找準了產業,村里通過公司+基地+農戶+合作社的方式,讓群眾積極參與到高筍產業發展中來,部分群眾不僅流轉土地有收入,還可以在基地務工。
永和鎮長嶺村村民周博元今年已經70歲了,家里長期只有他和老伴在家,收入十分微薄。自從村里發展了高筍產業,老人開始去高筍基地務工增加收入。“八九十塊錢*,一年的收入能有將近一萬塊錢。”周博元說。
不僅如此,村里還把*扶貧戶加入合作社,每年參與一定的分紅。
永和鎮長嶺村村委會主任、甕安長嶺生態農業專業合作社法人 周博海告訴筆者,“原來我們這里的農田就是種一季水稻,一季水稻畝產量的經濟價值就是1400元左右,現在我們把高筍引進來了,每畝高筍的價值可以達到3000元左右。”
如今長嶺村高筍的種植面積已經達到了300畝。合作社下一步還將繼續擴大種植面積,向深加工方向發展,引導更多群眾一起種植。
“下一步的計劃打算是增加我們高筍的種植規模,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,我們免費提供苗和技術給老百姓,老百姓拿去種成熟了之后我們來收,收了之后我們只把我們的苗和肥料的成本扣除,其他就是讓老百姓賺。”永和鎮長嶺村駐村*書記桂慶軍說。
-
- 好
(0)
-
- 不好
(0)
蔬菜網版權與免責聲明: ①本網注明“稿件來源:蔬菜網(Vegnet.com.cn)”的所有文字、數據、圖片和音視頻稿件,版權均屬“蔬菜網”(Vegnet.com.cn)所有,任何企業、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。凡經本網協議授權,在使用時必須注明“稿件來源:蔬菜網(Vegnet.com.cn)”,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②本網未注明“稿件來源:蔬菜網(Vegnet.com.cn)”的文/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,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。如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,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“稿件來源“,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。如擅自篡改為“稿件來源:蔬菜網(Vegnet.com.cn)”,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,請及時與我們聯系。
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,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,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“蔬菜網”(Vegnet.com.cn)聯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