貴州丹寨縣興仁鎮巖英村發展生姜產業
蔬菜網 時間:2018/12/12 來源:黔東南日報 閱讀數:553 網友評論:2
為了實現貴州丹寨縣2018年減貧摘帽的目標,今年3月,全省深度貧困村——丹寨縣興仁鎮巖英村積極響應“春風行動”的號召,發動貧困戶發展生姜產業。在丹寨縣各級部門和幫扶單位黔東南州委辦公室、丹寨縣教科局的幫助下,巖英村共免費向貧困戶發放生姜種子5000斤,發放肥料50噸。有了種子和肥料,群眾方向明朗、干勁十足、信心倍增,巖英村種植生姜50畝。今年10月,全村生姜實現大豐收,共產生姜10萬斤。
種出來是一回事,要把10萬斤生姜賣出去才能變成老百姓實實在在的收入。生姜作為調料,市場需求量有限,10萬斤生姜不是小數目。如何讓群眾豐產又豐收,避免谷賤傷農,成為巖英村產業扶貧路上一大難題。
關鍵時刻,巖英村的幫扶單位和駐村干部主動作為,號召全體干部職工齊上陣,利用各種渠道特別是微信朋友圈分享生姜銷售信息,幫助貧困戶賣姜。“買姜就是扶貧”一時間刷爆了州委辦和丹寨縣教科局干部職工的朋友圈。
一時間,微信朋友圈留言多了起來、轉發多了起來、訂單多了起來。黔東南州移動公司的一位職工在巖英村*書記的賣姜朋友圈這樣留言到:“深感駐村工作的不易,深感農民不易,來不及經你允許我轉發你的朋友圈了。”州委辦的一位同志通過轉發微信朋友圈生姜消息賣姜1650斤。丹寨縣教科局城關二小老師通過轉發微信朋友圈賣姜2400斤。黔東南州政務服務中心的領導了解這一情況后,立即組織州政務服務中心和凱里市政務服務中心的干部職工買姜,兩個單位*性就買了1830斤生姜。
有人買姜,但是怎么包裝、怎么賣、怎么送,如何減少運輸成本送到分散的買姜人的手中,又是一個不小的難題。10萬斤生姜一個人要不了,但是10斤生姜人人都買得起。巖英村全體攻堅隊員按照10斤一袋的統一包裝,加班加點,將10萬斤生姜分成將近1萬包,以1元到1.5元一斤的價格直接賣給幫扶單位同事和朋友。一時間,巖英村駐村干部的小轎車變成了貨車,后備廂和后排座堆滿了生姜;一時間,巖英村駐村干部變成駕駛員或押車員,拉著一車車生姜沿著崎嶇的山路,走出大山,走進城市;一時間,巖英村脫貧攻堅隊員和幫扶單位干部化身成了快遞員,提著一袋袋生姜走進單位、學校、小區、醫院的門衛室,把生姜送到了買家的手中。短短1個月時間,巖英村10萬斤生姜銷售一空,為全村群眾增收10萬元以上。
能夠成功打贏生姜銷售這場攻堅戰,一位巖英村脫貧攻堅隊員感嘆道,“我們不是一個人在戰斗”。確實,巖英村的脫貧攻堅隊員不是一個人在扶貧路上戰斗,在年初,州委辦和丹寨縣教科局就早已安排,成立了脫貧攻堅專班,*時間研究解決駐村難題,銷售生姜體現了一人駐村全單位幫扶的成果。在他們身后還有很多社會各界關心關注脫貧攻堅工作的朋友,是大家的關心關注、點贊加油,讓巖英村在這場生姜產業扶貧攻堅戰中打了漂亮仗。
近日,巖英村貧困戶莫興華說:“種的生姜終于賣完了,今年一共賣了近3000斤生姜,1.5畝姜得了3000多塊錢。”
當問到還有沒有生姜時,莫興華說“還有,但是不賣了,還要留著500斤生姜做種子明年種呢,還是種姜來錢快,明年還要接著干。”莫興華接著給筆者算了一筆產業明白賬,“一畝包谷地*多產800斤包谷,也就800元錢,但是包谷活路多,栽了又要搬、搬了又還要剝、剝了又還要曬,比起生姜耽擱1倍的農活,收入還不到生姜的一半。”
巖英村種植大戶龍光培種植生姜3畝多,賣了1萬多塊錢。他告訴筆者說,“我現在不但學會了種姜,還通過幫扶干部的介紹,認識了幾個收姜的老板,明年我不但還要接著種姜,還要幫我們村的農民賣姜,把巖英村種姜這個新的產業繼續干下去”。
相關新聞
- 廣西高龍鄉:種植生姜讓上千群眾脫貧致富(圖)
- 廣西田林:生姜豐收姜農樂(圖)
- 貴州丹寨:生姜豐收助脫貧(圖)
- 浙江磐安2000畝生姜實現產值3000萬元
- 廣西平塘鄉生姜喜獲豐收(圖)
- 貴州丹寨:3000畝生姜陸續上市 電商引領黔貨出山
新聞關鍵字: 生姜
-
- 好
-
- 不好
蔬菜網版權與免責聲明: ①本網注明“稿件來源:蔬菜網(Vegnet.com.cn)”的所有文字、數據、圖片和音視頻稿件,版權均屬“蔬菜網”(Vegnet.com.cn)所有,任何企業、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。凡經本網協議授權,在使用時必須注明“稿件來源:蔬菜網(Vegnet.com.cn)”,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②本網未注明“稿件來源:蔬菜網(Vegnet.com.cn)”的文/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,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。如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,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“稿件來源“,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。如擅自篡改為“稿件來源:蔬菜網(Vegnet.com.cn)”,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,請及時與我們聯系。
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,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,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“蔬菜網”(Vegnet.com.cn)聯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