普格有位戰貧老“姜”軍
蔬菜網 時間:2019/6/5 來源:四川日報 閱讀數:437
“根部很粗壯,長得不錯。”普格縣迎來一場透雨,讓旱情得以緩解。鄒才巨興沖沖跑進生姜地,捏了捏生姜根部。
今年62歲的鄒才巨,是瀘州市龍馬潭區農業農村局農業推廣研究員。去年6月,他成為涼山綜合幫扶工作隊的一員。來普格近一年,鄒才巨指導貧困群眾種植葡萄、辣椒、李子等經濟作物,尤其在他擅長的生姜領域,已經推廣種植1500畝。
他說:“舍不得那么好的農業資源,我主動要來”
鄒才巨來到涼山時是61歲,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,這已是享受退休生活的年紀。可閑不住的他,向組織遞交了到涼山駐村幫扶的申請。
“舍不得那么好的農業資源,我主動要來。”鄒才巨說,自己考察一圈發現,普格特別適合種生姜。這里冬春兩季干燥,土壤疏松,不易滋生細菌;海拔1800米,晝夜溫差大,利于生姜內營養物質積累……
但準備放手大干一場的鄒才巨沒想到,*次院壩會上自己就被“將了一軍”。
“不知道咋種姜。”“*投入那么多,哪有錢嘛!”“賣不出咋整?”……群眾不理解,自己種了幾十年的地,為啥非要改種生姜;干部也有疑慮,虧了怎么辦。面對這些質疑,鄒才巨不急著解釋,而是邀請幾個鄉鎮黨委書記、村組干部和種植大戶,到樂山、瀘州等種姜大市實地考察。
出去轉一圈,之前想不明白的問題都迎刃而解。不會種植,有農業公司技術指導;雖然前期投入大,但是生姜畝產值可達1.2萬到1.5萬元,是苞谷、土豆的10倍左右;*重要的是龍頭公司簽訂保底收購協議,不愁賣不出去。
今年4月,1500畝生姜在普格縣扎了根,11月就能收獲。從分廂作壟到施肥打藥,鄒才巨整天泡在姜地,成了領導村民戰貧斗窮的鄒“姜”軍。
他們說:“姜啊,還是老的辣”
“鄒老師,快幫我看看,葡萄怎么剪枝?”遠遠看到鄒才巨走過來,普格縣螺髻山鎮德育村村民付德芬高聲喊道。
付德芬所在的這座葡萄園占地40畝,是德育村村集體經濟的重要來源。這座葡萄園基地所有大棚里都裝有自動灌溉裝置,外面套上了防鳥網。大棚外還將再建一條綠色長廊,方便游客采摘時休息。“既要有粗放的生姜種植,也要有葡萄這樣的精細化管理作物。”這是鄒才巨為普格縣農業發展給出的建議。
在蕎窩鎮施加村,大棚里面的青椒長勢喜人。鄒才巨來了之后,建議施加村改種青椒。很多人不同意,村民海來日古卻聽了進去,不顧家人反對,第二天就把已經長到一人多高的苞谷全部砍掉。“現在6分地掙6000元,以前種10畝苞谷地都沒這么多!”
從種植、打藥到施肥、采摘,閑不住的鄒才巨幾乎跑遍了普格縣所有村鎮。他*看重的,還是生姜產業。他計劃在地里鋪設管道,利用當地充足太陽能,夜間給土地加熱,這樣可以在冬季種植錯季姜,搶占春節市場。在他的幫助下,未來,普格縣計劃種植一萬畝生姜,打造特色脫貧產業。
如今,提起鄒才巨,當地村民贊不絕口,“姜啊,還是老的辣!”
相關新聞
-
- 好
-
- 不好
蔬菜網版權與免責聲明: ①本網注明“稿件來源:蔬菜網(Vegnet.com.cn)”的所有文字、數據、圖片和音視頻稿件,版權均屬“蔬菜網”(Vegnet.com.cn)所有,任何企業、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。凡經本網協議授權,在使用時必須注明“稿件來源:蔬菜網(Vegnet.com.cn)”,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②本網未注明“稿件來源:蔬菜網(Vegnet.com.cn)”的文/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,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。如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,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“稿件來源“,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。如擅自篡改為“稿件來源:蔬菜網(Vegnet.com.cn)”,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,請及時與我們聯系。
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,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,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“蔬菜網”(Vegnet.com.cn)聯系。